新闻资讯
文成公主被称为绿度母?文成公主是观音的化身吗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赵匡胤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大家在平时遇到纷争的时候,普遍都会想到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因为在我们的心中已经树立起了法律公平公正的形象。但是在古代的时候,却并不存在法庭能够为人民主持公道,那个年代里所谓的公平,其实就是皇帝的意志,他认为什么是合理的就是合理的,作为最高的统治者,所有的事情都要屈服于他的意志。但是皇帝通常只会去关注那些关乎国家命运的事情,百姓之间的小事都交给下面的官员去处理,如果所有的事情都要皇帝亲力亲为,岂不是要把他累死,所以很多皇帝对于民间的纠纷是完全不闻不问的。但是也有一些皇帝比较体恤民情,他们也会亲自参与一些百姓之间的案件,比如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有一次北方的一个节度使被百姓控告,但是节度使的官职比较大,很多官府都不敢接手这个案子,最后只能由赵匡胤来亲自处理。在经过详细的了解之后,赵匡胤发现这位节度使不但被告发抢夺老百姓的财物,而且还强抢民女,对于这件事情赵匡胤非常重视,因为他是一个开国皇帝,朝代才刚刚建立起来,他当然想要在百姓的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所以他就把在这件事情上遭到迫害的百姓都召集过来,把这件事情彻底问清楚。在详细了解了事情的经过以后,赵匡胤心中非常愤怒,但是他并没有马上失去理智,把节度使抓过来治罪。虽然心里很生气,但是这位节度使所在的位置非常重要,如果过分逼迫他,极有可能会让他选择叛国投敌去投奔契丹人。这样即使能够在百姓面前树立起明君的形象,却很有可能引发灾祸,毕竟国家刚刚建立没多长时间,仍然处于很不稳定的状况。
左思右想之下,赵匡胤提出了一个可以安定民心同时也不至于把节度使逼迫得造反的方法,首先他给百姓们做工作,询问他们在节度使到来以前当地的治安状况如何,百姓纷纷回答说治安状况并不好,山里的土匪和契丹人经常来杀人抢劫,在节度使来了之后这些人轻易不敢进犯,日常生活还是比较稳定的。赵匡胤又问,如果这个民女没有被节度使抢去,以后会嫁给谁?百姓们纷纷答道,那一定是一个普通的百姓。赵匡胤最后总结说,这个节度使到了当地之后还是有一定贡献的,他抢走大家的钱朝廷会补偿你们更多的损失,被抢走的民女如果就此成为节度使的夫人,以后的日子也比嫁给普通老百姓要强得多,如果她愿意的话就留下,实在不愿意就让她回家再给她一些补偿。
百姓们都觉得很有道理,也就答应了。但是也许有人会提出质疑,那个民女已经失去了清白,这么做不会有失公允吗?其实在北宋初年的时候,风气还是比较开放的,女人对于贞洁也不会看得过重。赵匡胤在安定民心以后就找到了那个节度使的母亲,给她一大笔钱,让她把这些钱都转交给她的儿子,赵匡胤还交代他的母亲转告他这些钱一定要亲自还给那些被他抢夺的百姓,而且还的要比当初抢的还要多,就当做是赔礼。赵匡胤还表示如果以后他实在缺钱,和朝廷说一下就会给他拨款。
这位节度使虽然逃过了一劫,但是心里也非常害怕,他看到皇帝非但没有把自己抓起来治罪,甚至还为他开脱,心里感到很不好意思,于是他以后再也没有去骚扰过百姓,同时还誓死效忠皇帝。在后来的边关作战当中他表现得非常英勇,有了他坐镇,边关也始终能够保持和平和安稳。可能有人会产生疑问,节度使明明有向百姓收取赋税的权力,为什么他还要去抢呢?唐朝时节度使的确拥有这样的权力,甚至还可以自己给士兵发工资,所以士兵效忠的并不是朝廷而是节度使,正是因为权力过大最后才出了问题。所以到了北宋时期,节度使的权力早就已经遭到了极大的削弱,很多权利都上交了朝廷,节度使手中权力因此而大大缩水。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赵匡胤可以说是非常妥帖,既安定了民心,又让节度使对自己誓死效忠,真是做到了一石二鸟,所以赵匡胤虽然是武将出身,但是他仍然有着极高的智慧
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文成公主为吐蕃人民做出了哪些贡献
文成公主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说起我国历史上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的故事,相信有不少人都知道了,在读书的时候,课本上更是对文成公主和亲的这件事进行了热情的讴歌。在大多数人的严重,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之后,与松赞干布一起修建了布达拉宫,从此两人过上了神仙般的生活。然而真实的历史除了我们课本山知道之外,还有很多课本上没有说的,文成公主的真实命运令人落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松赞干布是吐蕃王朝的第33任赞普,实际上是吐蕃王朝立国之君,一统吐蕃,建立了奴隶主统治的吐蕃王朝。公元634年,17岁的松赞干布向大唐派出使臣,非要娶一个唐朝的公主做老婆,唐太宗李世民不同意。松赞干布知道后很生气,出兵击败了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直逼唐朝的松州,扬言唐朝不和亲的话,就派大军大举进攻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可不是吃素的,岂能被松赞干布的威胁吓到!他派大唐名将侯君集率领大军前往迎战,唐军主力还未到,吐蕃军就被唐军先锋击败。松赞干布害怕了,就直接撤兵,退回了吐蕃,赶快派使者携带黄金,向唐太宗李世民谢罪,并再次求婚。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边境的和平,这才勉强同意将文成公主下嫁给松赞干布。
实际上,文成公主并非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她只是唐朝的一个宗室女,被唐太宗李世民临时封为公主,糊弄松赞干布。公元641年,李世民下诏将16岁的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随后,文成公主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拉萨,与松赞干布完婚。由于文成公主代表唐王朝的高贵身份,松赞干布出于各方面的考虑,封文成公主为王后,还为其修建了布达拉宫,共有1000间宫室,富丽壮观。
到这里很多人可能都认为松赞干布费了这么大劲才娶到文成公主,又为文成公主修建了布达拉宫,一定非常爱文成公主,两人就此过上了神仙眷侣般的美好的生活才对。然而,童话都是骗人的,不要忘了这场和亲归根结底还是一场政治联姻。据记载,除了文成公主外,松赞干布至少还有6位有名分的妻子,特别是尼泊尔的尺尊公主更是深得松赞干布的宠爱。松赞干布只为文成公主修建了小昭寺,而为尺尊公主修建了大昭寺,还将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像放在了大昭寺。由此可见文成公主并非独得松赞干布恩宠,可能更多的只是一个摆设。
这还没有结束,在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9年后,松赞干布就英年早逝,25岁的文成公主成了一个年轻的寡妇。丈夫死了,她远离家乡,又不得回家,看似过着衣食无忧的贵族生活,实则留给她却是无尽的寂寞空虚冷!
我们必须要承认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和平给唐朝和吐蕃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历史功绩值得后人世代传颂。无论这表面上如何光鲜,但是这场和亲归根结底还是一场政治联姻,而文成公主则是这场政治联姻的牺牲品,对文成公主本人来说这真的公平吗?有没有人问过她到底过得幸福不幸福呢?
在松赞干布逝世后,文成公主又在吐蕃生活了30年,其中的酸甜苦辣也唯有她本人知晓。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因患天花去世,终年55岁。文成公主就这样走了,这可能对她来说也是一种解脱,她终于可以梦回大唐了。各位,你们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