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分享
张居正高拱首辅之争?《万历首辅张居正》
一代名相张居正,战胜了他的竞争对手高拱,得势上台。他的上台,让一些原先跟着高拱忽悠的官员惶惶不安。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现在张居正得势,肯定会发展他自己的亲信,我们这些他死对头手下的旧臣,不被牵扯,不被他报复就算老天开恩了,更别想得到他的重用了。
有这种想法的人,也包括当时的应天巡抚张佳胤。他是高拱的门生,又因为真有些才能,在高拱当政时,很受重用。可是,如今高拱倒台了,他也担心自己的前途。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事情,更让他心神不定。张佳胤接手了一个案子,有人告高拱的仇人、张居正的恩师——徐阶的三儿子霸占别人家的良田。本来,张佳胤准备秉公办案,可一见有这层关系,心里就嘀咕开了:“人人都知道徐阶与张居正的关系非同小可,我要是袒护徐阶的三儿子,便违反了自己做人、为官的原则;可要是秉公执法,必遭徐家的报复。”想来想去,最后,张佳胤心一横,咱两边都不得罪,正所谓“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咱辞职打好包走人。走之前,他写了个辞职报告交给内阁。
很快,张佳胤的辞职信就交到了张居正手里。同时,张居正也收到了徐阶的信。虽然,张佳胤在信中只是说辞职是因为自己能力不够,但通过徐阶的信,聪明的张居正很快就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这下,轮到张居正犯难了,一方面,不能对不起一直栽培自己的恩师;另一方面,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好这件事,冷了诸如张佳胤这种确有才能的旧人的心,以后,谁还能真心为朝廷效力?思前想后,张居正写了两封信,一封给张佳胤,一封给徐阶。
在给徐阶的信中,张居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阐述了此事的利害关系,要恩师以国事为重。同时,承诺帮着已倒台的徐阶家平反昭雪,从而解除了徐阶的最大心病。在给张佳胤的信中,张居正写道:“天下之贤,与天下用之,何必出于己……区区用舍之间,又何足为嫌哉?”意思是说,多年前,我就发现你是个人才,无论是谁推荐你,你我都是为国效力,何必心存芥蒂,再去区分谁是谁的人?如果执迷于此,又如何对得起满腹的才学呢?并且,张居正在信的末尾,又把张佳胤的才学分析了一番。
张佳胤看到信后,好一阵惭愧。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人家是真心实意重视人才啊!特别是张居正的寄语“愿努力勋名,以赴素望”,字字饱含着对张佳胤的殷切希望,更令他十分感动。张佳胤这才明白,张居正重视人才,并不在意其过去的身份。自此,他安下心来,秉公办理了徐家的案子,努力工作,一心为民,终于也成为了一代名臣
张居正和李太后到底有没有一腿-?张居正进宫见李太后
李太后献身张居正
网络配图
隆庆皇帝死时,李贵妃只有28岁,她儿子朱翊钧登基时只有10岁。朝廷进入了“主少国疑”的非常时期。
如果时光倒转,回到1572年旧历5月,我们就能看到李贵妃牵着10岁的儿子住进乾清宫时紧张的表情。丈夫去世了,她感到悲痛;儿子当了皇帝,她感到欣喜。但儿子太小,国家又那么大,政事又那么烂,无不让她萦心。
万历初年的新政之所以能够迅速推开并取得巨大成就,就因为李贵妃、张居正、冯保这样一个牢不可破的“权力铁三角”。其时朱翊钧尚小,凡由皇帝决定的事情,都由他的监护人李贵妃拍板定夺。
母爱可以让一个女人极度自私,母爱也能让一个女人产生超常的智慧。将母爱融入政治,要么一塌糊涂,要么充满和谐。值得庆幸的是,李贵妃不但是一位慈母,更是一位严母。她将自己的这两个功能转植于两位信任的大臣。在小皇上面前,冯保近慈,张居正持严。两相配合,国事家事就显得井然有序。
网络配图
李太后与张居正的关系,在万历初年,始终是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因为李太后对张居正的欣赏几乎是不加掩饰,无论是国事上的谋划还是对皇帝的教育,可以说是言听计从。朱翊钧年满18岁后,张居正多次提出归政于皇上,均遭李太后拒绝。朱翊钧20岁时曾向母亲委婉提出想亲政处理国事,李太后亦明确回复:“30岁前不要提亲政的事,一切听张先生的安排。”母亲的这个态度,增强了朱翊钧对张居正的反感。
李太后为何不保张居正
网络配图
虽然张在世的时候与李关系暧昧,但毕竟人死不能复生,张死后,万急需摆脱张的束缚,推行自己的意志,摆脱张的阴影,其中还有报复的成分,因为张在世的时候对万比较严苛,而自己却不那么干净,还和李暧昧不清,所以万可谓是苦大仇深,此仇不报非君子啊。可以说如果不整张,万历依旧是那个傀儡,所以在一个死人和儿子之间,李没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