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技术
明朝嘉靖帝怎么样?明朝嘉靖帝是昏君吗
为光绪写《起居注》的恽毓鼎曾回忆说,慈禧临死前得了痢疾,连续几天拉肚子,结果听到小太监报告,说光绪面露喜色,大怒之下赏赐给光绪一碗含有砒霜的“塌喇”(酸奶)。
这份野史记载,说明光绪是被毒死的,而慈禧则是拉肚子死的。
上述说法恐怕还是有些可信度的。
清代宫廷的饮食档案保存比较完整,从中可知皇室成员都喜欢吃各种点心、动物内脏和油炸食品。
这些都是高热量食品,结果造成身体的超重与肥胖。而且,高脂肪、高胆固醇的膳食还会加重胰腺、肠胃、肝胆等器官的生理负担,使心脏负荷加重,易引发腹痛、腹泻等消化不良的症状;还可引发胃穿孔、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上述高胆固醇、高脂肪的饮食习惯,使慈禧从中年时就饱受疾病困扰,据光绪元年(1875年)脉案载述,慈禧40岁时就已经出现“心脾不足”的症状。
至光绪六年(1880年),屡见“饮食运化不利,大便微溏而粘”。从多年的宫廷医案记载中,可以发现慈禧患有长期腹泻这一事实。
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的脉案中,“太医施焕诊得慈禧太后脉两寸关弦滑而数……口渴,左肋痛不可忍,心悸,烦热难受,小便频数,大便泄,喉中痰涎沥沥有声,乃胃热肝燥、肾不摄津所致。曾仿饮一溲一之消渴处理,用此方治疗,希冀取效”。
“饮一溲一”,指的是“多饮、多尿”这一症状,而中医理论中的“消渴”即西医疾病中的糖尿病。
德龄在回忆录中曾两次提到慈禧食量相当之大,这符合糖尿病“多食”这一病症表现。
可见慈禧晚年深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困扰,而其所患糖尿病的发病缘由肯定与她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分不开的。
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在《清代宫廷医话》一书中对慈禧多年的医案病症进行了总结:
“纵观现存西太后一生的脉案,以脾胃违和的疾病居多,晚年更加严重,或气滞食积、或胸胁震响、或溏泄,不一而足。”
据现代医学研究显示,嗳气、早饱、恶心以及胃区胀满、震水声这些具体表现是糖尿病性胃轻瘫的典型症状。
与慈禧脉案上的症状记载进行对比后,不难发现慈禧很可能患有糖尿病性胃轻瘫
明朝建文帝与朱棣的关系?朱棣晚年找到建文帝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奉天靖难,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政变。
明太祖朱元璋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决定先削那些力量较小的藩王,于是首先袭执周王朱橚,把他废为庶人,又拘代王朱桂于大同,囚齐王朱榑于京师,湘王朱柏自焚死。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网络配图
建文帝以为准备妥当了,便秘密下令擒拿朱棣,但是没有成功,再加上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朱棣于1399年(建文元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回顾整个“靖难之役”,朱棣成功的迅速让人有些难以理解。毕竟建文帝是名正言顺的天子,而朱棣是叛逆之师,以八百人起兵,以一隅对抗帝国。然而,短短三年时间,天翻地覆,拥有正义、名分、帝国财力和军事资源的建文帝败给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乱臣贼子,这真让人大惑不解。
其实,这也是理之必然。
确实,从表面上看,朱棣发动叛乱,大逆不道至极,人人得而诛之。然而,天下大义的道义力量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利益做后盾,任何道德戒律都只能是空洞的口号。朱棣和建文帝之间的争夺,既不是民族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也不是整个社会范围内利益格局的大调整,而只是统治集团顶层的内部争斗。
网络配图
谁胜谁败,并不影响社会绝大多数成员的利益。大臣们都明白得很,反正天下是老朱家的,只要主子姓朱就行。至于普通老百姓,连你姓不姓朱他们都不关心,谁有实力他们就做谁的顺民,只要有碗饭吃就会称呼你万岁。所以,从一开始,没有多少南军将领肯为老朱家的内争拼命。特别是燕王连续打了几个大胜仗之后,更没有多少人认真抵抗,更多的人最注意的是观察风向,随时准备倒向更有力的一方。燕王进攻彰德,守将赵清起初不肯投降,对燕王说,你进入京师后,只要给我个二指长的小字条,我就会乖乖地赶过去,对你唯命是从,只是现在还不敢降。这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立场。
明眼人很快就看出,燕王的胜算更大一些。对比一下燕王和建文帝的谋士集团,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燕王不太喜欢士人,而注意招揽一些奇人异士,所以身边的谋臣多是些和尚术士,看上去不伦不类,实际上这些人集中了来自民间的智慧,比起建文帝那些高居庙堂的书生谋臣来,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小皇帝及其谋臣,虽然都是满腹经纶,其实多端寡要,多谋寡断。建文帝把削燕大事交给齐泰、黄子澄去办,自己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复古改制中来,成天废寝忘食地与方孝孺商量,如何按《周官》改定官制,减轻刑罚,以仁义治国,还津津有味地讨论如何实行井田。这些书呆子真是愚蠢得可爱。
网络配图
战争之初,朱棣还摆出一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架势。他的想法是由北到南,一步步地征服天下。然而,在山东他遇到了建文帝手下最有能力的两员大将铁铉和盛庸的顽强抵抗,厮杀数月,损失惨重,不能前进一步。此时,朱棣突然产生出了一个脑筋急转弯式的想法:为什么非要在山东一地和南军周旋?如果绕过山东,直取应天,坐上皇帝的宝座之后,天下不就传檄而定了吗?
这个想法一现,朱棣立刻从失败中重新兴奋起来。他重整大军,取道山东与河南的交界处南下,连破东阿、汶上,一路势如破竹。过徐州,经临淮,燕军的策略是绝不打攻坚之战,能攻则攻,攻不下则绕着走。很快,兵临应天城下。